关于 Plancker 的未来和定位的思考

借助昨晚治理周会,我又思考了一晚,目前倾向于 Plancker 还是要运营成关注以太坊各种 topic 的活跃的华语讨论和研究社区。因为之前的想法推演走不通。

之前我们更偏向于找到有潜力的方向和特色方向,专注进去,或者挖掘到少数的天才进入社区带出一些项目。经过一定的探索,决定了 AA 和 ZK 方向,目前有两个相应的项目。实际上这种专注的模式已经实现了,那就是成立更为聚焦的 AAStar、Langlands 小组,将人才吸纳聚焦,深入研究。但是对于 Plancker 就有点尴尬了,目前可以看到 tg 社群几乎没有什么活跃度,运营的话围绕 AA 和 ZK 又跟项目组有重叠。这样就会产生一些明显的问题:

  1. 具体的项目组对 Plancker 有抽血效应,新人直接进入项目组,老人也只在项目组活跃。
  2. Plancker 永远无法聚焦,否则直接改名叫 AAStar 或者 Langlands 就可以了。
  3. Plancker 无法完成使命,作为一个专注支持以太坊生态的组织,以太坊路线图都很少研究分享,社区也没有太多讨论以太坊的事情,也没有太多人,也没有以太坊的节点,也没有组织以太坊黑客松什么的。甚至没有输出很多资料。

我目前最新的思考就是 Plancker 社区的定位是一个活跃的以太坊研究社区,通过泛泛的活动、教育、合作等,持续挖掘以太坊的人才到社区中,参加讨论、学习、交流。我们针对以太坊路线图和 waiting list 进行拆解,有意识的组织讨论一些重点问题,这样不断的形成一些新的 topics 或者潜在的项目。Plancker 的意义在于泛以太坊教育和传播推广,是一个吸取人才的地方,之后针对 topic 进行输送,比如 AA 输送到 AAStar,ZK 硬件到 Langlands。对部分新的 Topic 进行立项支持,例如 Solidity、ZKEVM 等。

Plancker 更多的是一个基座,吸收人才的池子,将以太坊的研究员、建设者汇聚起来。然后做一定的引导和支持。因此:

  1. Plancker 本身不聚焦某个特定主题,聚焦是我们发现了不错的 topic 之后,成立的专项小组要做的事情。
  2. Plancker 在人才、媒体、运营、资金上,对我们生态的项目做一些支持。
  3. Plancker 的项目需要在介绍中加入自己是 Plancker 发起并深度参与的项目,将影响力回流,并保持固定的联络。
  4. Plancker 衍生出来的项目的收益需要反哺社区实现可持续性。

所以接下来,可能会发起的一些栏目或者事情:

  • 以太坊路线图 Updates 周会,类似 Web3BuidlerTech,但是我们只关注以太坊生态进展
  • 华语区以太坊活动 calendar:EIP Fun、Web3BuidlerTech、我们的活动
  • Solidity 中文力量,针对以太坊应用层开发者
  • 以太坊协议共学小组,针对以太坊协议层开发者
  • 针对 EIP,我们已经有 EIP Fun
  • 针对 AA 有 AAStar
  • 针对 ZK 硬件加速有 Langlands
  • 针对公共物品有 GCC 和 LXDAO
  • 针对泛以太坊信息,可以考虑接手 ECN
  • 针对华语区做黑客松等
  • 等等

为什么我觉得这是有效的,我们的现状:

  • 我们期待天才或者很好的以太坊项目走出来
  • 天才不会来一个没什么影响力、知名度、人气的社区带着大家走
  • 遇到天才,我们现有的成员可能也没有足够的能力来建立联系和很好的合作关系
  • 深入研究没有足够的人力和精力,也很难输出,因此也很难下
  • 陷入一个死循环

破局的方法:

  • 泛以太坊主题,填补华语区空缺的以太坊大社区的位置,将人拉进来,在知名度和人气上提升
  • 人来的多了,输出会加速,讨论增加,形成 topics
  • 成立 topic 小组进行更加深度的专项研究和输出,社区提供资金和基础支持,进行项目孵化或者研究输出
  • 建立一个正向循环

FAQ:

Q:事情比较分散,是否会存在资源透支没有很好的结果,同时不够聚焦无法产生优质作品?

A:事情可以基于已有人力一件件做,一个个发起,一次次举办活动。人越多,可以做的事情就会越多,随着社区规模增加,可以加速。Plancker 的定位切换到以太坊大社区,本身就不做聚焦,聚焦和深入研究由项目组来实现,Plancker 需要做的是将大家拉来,然后自发聚集成立相应的项目组。

同时,我们可以支持多个类似赛道,多重押注,比如 ZK 相关的主题,我们可以继续发起 ZK-EVM 小组。

Q:广泛的做很多新东西,国库的资金压力怎么办?

A:关注 ROI,讨论、做活动、小项目的资金投入和成本并不高,成立了具体的项目和工作组再计算相应的预算。可以考虑向 EF、GCC 等生态申请捐赠和 retropgf 等。已有的项目需要关注一些收入、grants 和融资等,收入要对国库进行分成。

3 Likes

赞同,只要能保持一定的持续性,这些动作迟早会有结果

1 Like

这是个很关键的点,需要持续性的做下去,如果确定了这个

这个我个人感受也很深,很多之前的优秀社区成员都加入项目后渐渐远离了plancker,langlands尽力保证不这样哈哈

1 Like

主要是精力的分散会自然发生,这个看咋平衡以及持续吸引新鲜血液,依靠泛以太坊topic跟踪

这个结合我们治理会议的一些讨论,可以一起聊几次,共识下,保障普朗克是有方向,有目标的向前走,整体感觉是OK,一起摸索可落地的战略。 :grinning:

1 Like

是的 不过持续性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强制性 需要一些措施(例如法律层面的)来保障,如果没有强制性,对于主理人,也就是找人的人来说很不友好,因为找一个人,可能没想清楚就不干了,再去找新人很消耗时间精力。

社区已经跟之前不一样了,目前是以工作组的形式,所以天然是带有一些要求和结果为目标的。

我是从一个小白/比较专业的KOL的角度去想的,就是什么样的一个以太坊华人社区我是想要加入的,这两部分人群的需求点是不同的。比如,小白会需要更广泛的海量的以太坊知识去学习,以及好的学习氛围,而专业一些的KOL,则需要能提供给他们:
1.优质的信息或产出背书;
2.足够强的传播,比如可以获得更多官方/项目方/粉丝关注;
3.成体系的以太坊知识或信息差等等。
而想先吸引哪部分人,决定我们第一步是如何走,先从上往下打,还是先从下往上打。
如果是从上往下打,是最好的建立影响力的方式,但是对于我们和以太坊的关系要求就比较高,对内容质量的输出和KOL关系的维护就比较高,而从下往上打,就容易和其他的以太坊社区混在一起,不容易树立影响力,得从抓社区的特色走,比如特殊的社区氛围/精专的研究小组。 :grinning:

1 Like

Harold:去年接触 Plancker 有英语共学等学习氛围;项目组无法跟上所有方向,由社区来追踪最新动态,学习+产出营造学习氛围,挺好的

焦哥:土壤这个概念很好,但不应过度kpi化,需要关注对以太坊的实际建设,而不只是火热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