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P-088 CNX Incubator 2023 Q4 Proposal

Description

普朗克缺乏有效的 Onbording 机制。我们老说要 Onbording 优秀的人才,但优秀的人才不一定要选择普朗克。如果退而求其次,Onbording 有潜力但目前还不是很优秀的人才,那该怎么筛选、怎么培养,这是个很大的问题。

项目方需要人才,人才需要工作。但现在没有一条平滑的曲线把这两端对接起来。

CNX Incubator 就是为了创造这条平滑的曲线。我分三个阶段来介绍下

  1. 找一些以太坊生态中知名的开源项目,从中筛选出一些难度比较低的任务,开放给新人来做。完成任务后,他就是某个知名开源项目的贡献者了,这种贡献经历写进简历是很加分的。这个阶段只需要靠声誉激励就能吸引大量的新人
  2. 新人在我们的帮助下获得了开源项目的贡献经历,他对我们的认可度会提高,我们对他的能力也会有一定的认知。这个时候可以从普朗克现有的项目中找一些合适的 bounty 任务给他做。这种任务的声誉激励相对没那么高,但有钱赚
  3. 经过几次 bounty 任务的合作后,新人和项目组就有了磨合。如果有合适的CBI岗位就可以开放给他。而且我们提供的岗位都是远程的,这点在宣传的时候必须要强调。我来普朗克这么久,感觉大家都对远程工作习以为常,甚至都没觉得这是个优势。但我可以很负责任的说,远程工作对国内开发者非常有吸引力

CNX 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我们在第一阶段会和某个知名项目建立起连接,获得官方认可,成立 CNX 。第二阶段的 bounty 和第三阶段的 CBI 都可能会来自于某个 CNX 。

Responsibility

CNX Incubator 主理人的职责如下

  1. 研究以太坊生态中知名的开源项目,从中筛选出一些难度比较低的任务
  2. 写任务描述和要求,结合Question List,指导新人完成第一阶段的任务
  3. 帮助新人打磨 github 简历
  4. 成立 CNX ,例如Optimism CN,并且链接 CNX 对应的官方项目团队,和运营团队协作,Run起来CNX
  5. 给新人推荐合适的 bounty 任务,对任务进行审核;完成一定量的bounty任务后,推荐普朗克的CBI 岗位

Outcome

  1. 新人任务文档
  2. 新人的贡献记录
  3. 对CNX阅读贡献小结,提供给内容和媒体小组,宣传和触达更多建设者
  4. CNX 对应官方项目团队的认可(不知道具体该怎么衡量),需要时间来积累和认可

Qualification

DJQ

  1. 大量的开源项目贡献经历,详见 – drafish (DJQ) · GitHub
  2. Remix CC 的发起人,有从0到1的建立 CNX 的经验

Position length and commitment

2023 Q4

Compensation

2000 U/月

补充说明
预算只考虑提案申请人的CBI,其他针对新人的bounty和cbi应该都是从各CNX出的。比如我对接了一个新人去做 Remix CC 的任务,那这个bounty应该是由 Remix CC 出。提案申请人要做好新人的筛选和沟通,不给CNX增加负担

3 Likes

做好 Onbording 就是社区运营的玩法,建议做好信息收集,比如人进社区的真实诉求是什么,在了解信息足够的情况下,就可以制定一些措施了。

3 Likes

先说结论,这事儿我不打算做了。因为这事儿太利他了,我自觉没有这个热情去做这么利他的事。别人说我自私也好,说我不顾大局也好,说我目光短浅也好,我都认。

这里我还是要强调下我的个人诉求。我做这一切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解决自己的就业问题,让自己获得一份可持续的远程工作。现如今虽然已经实现远程办公,但我对自身的可持续性是比较担忧的。

现在单看基本面,形势一片大好。比如我和 Remix 团队的联系在逐渐加强,四季度会获得更多的捐赠,明年他们可能会开放新的招聘名额,我是很有希望被选中的。再比如星火链网那边也签了合同,虽然钱不多,但随着后续的深入合作,钱也会越来越多的。

可这毕竟是没有发生的事情,预期虽好,但只要还没发生,那就什么事都有可能发生。我所期望的未来是我需要拼尽全力去把握的。如今的形势,还远没有到我可以高枕无忧的地步。

CNX Incubator 这个事儿我其实早在加入普朗克之前脑子里就有类似的想法了。而且我已经在 Remix CC 做了一点尝试了,前两个季度已经向社区成员开放了一些 bounty 任务。但老实说,我对整体的效果并不是很满意。因为如果是我自己做的话,成本更低,效果更好。

当然,也不是说完全不满意,比如 mocca 做的那个关于合约审计的视频,这是 mocca 擅长的领域,我自认花同样的时间应该做不到 mocca 的水平。还有运营工作,我是没有兴趣在这上面花太多时间的,所以 yiwen 愿意接手,我也很高兴。

当时之所以把这些活包出去,有两个原因。一是、我时间精力不够,我需要别人来帮我做一些事情。二是、来自社区的压力,这种压力从我一开始向 ESP 申请赞助的时候就感受到了,ESP 那边不同意我一个人做 Remix CC ,所以没给我赞助。后来加入普朗克,再到后来向 GCC 申请赞助,这种压力一直存在。我必须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这样才更符合公共物品的标准,更符合社区的利益,这样才能争取到社区的支持,这样社区才能保障我的收入。

现在我回过头去反思之前做的这些事,我为了收入稳定这个执念付出了很多原本不需要付出的时间精力。虽然我也获得了一些成长,但这并不是我想要的成长。这里我引用下佛教大小乘的概念。小乘只讲自己修行,自我提升;大乘主张普度众生,帮助他人修行。那部分我不想要的成长就是大乘的提升,而我想要的是小乘的提升。

普朗克、GCC、乃至整个以太坊社区,都是偏向于大乘的。大家常说的正外部性,在我看来就是普度众生。对于这种行为我是高度赞赏的,但我并不想参与那些太过利他的事情。

比如 CNX Incubator 主理人这个事儿,就是极度利他。假如我投入50%的精力做这个事情,那我能在 Remix CC 上投入的时间精力就会减少。我会被迫把 Remix CC 的一部分工作外包出去。这非常符合社区利益,我帮社区筛选培养了人才,提高了中文建设者在以太坊生态中的参与度。大伙都高兴,就我不高兴。这些活,如果我自己干,我会超预期完成,满分10分,我可以做到12分。但如果我找别人帮我干,那就奔着及格分去了。因为别人的上下文没我全,也不可能像我一样用心去把这些活干好。这有损 Remix 和星火链网对我的评价,对我后续开展可持续合作是非常不利。

我对自己的定位就是一个干外包的。我自己有业务能力,我能搞来活,我自己就能把这些活都给干了。我对外部的依赖很少,我一个人就能形成闭环,我一个人就是一个公司。我能不断提升效率压缩成本,用更少的成本产出更多的价值,这就是我最大的优势。

但我感觉我正在逐渐丧失这种优势。最明显的一个感受就是会议越来越多,特别是这个月,正事儿没干多少,尽开会了。季会一开,两天就没了。每周周会也至少得两三个小时,严重的时候可能会拖到五个小时。还有 GCC 的周会,我要做 Q3 总结和 Q4 申请,还得接受别人的 challenge。Remix 那边我也要开同步会,而且还是英文的,每次都要花很多时间准备。再有就是 Remix CC 的周会。以后星火链网那边可能也要定期开会同步进度。

我很不喜欢现在的状态。我需要向 Remix 团队交代,向星火链网交代,向普朗克交代,向 GCC 交代,向 Remix CC 交代。我要交代的太多了。我必须砍掉几样。Remix 和星火链网我肯定不能砍,所以我打算把剩下的都砍了。

我打算把 Remix CC 主理人的位子交出去,理想人选是 yiwen ,也就她愿意主动全面地加载 Remix CC 的上下文,其他也没什么人选了。另外,普朗克的会议我也不再参加了,Remix CC 的周会我会继续参加,相关进度由 yiwen 帮忙同步到普朗克。还有 GCC 那边的申请我也不再推进了。如果有人愿意推进的话,可以和我做个交接。

我要集中精力服务好我的两个客户,Remix 和星火链网。我的个人薪资也不需要普朗克和 GCC 承担。因为我做这事儿太利己了,不好意思再占用社区公共资源。Remix 和星火链网开放给我的任务,我就不再开放给别人了,我自个儿还不够干呢,估计也就消耗50%的精力。剩下50%,我就自由探索了。

2 Likes

支持 JQ 直率的反馈,不要有心理负担和压力,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同时匹配才能达成共赢。我算是陪跑了一段时间,非常可以体会到这些问题,也正在推动解决,比如几个问题:

  1. 技术或者项目组内成员,希望专注或者也不擅长社区公共服务,其实不应该强制参与。目前我们在做改革,分为公共事务层和项目组。
  2. GCC 的周会、投票流程和 challenge,这个我申请时也非常苦恼,不过慢慢也在清晰化。我也会带到 GCC 那边去研究和优化。不过申请资金的确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我曾经花费数十个小时跟踪了半年才把 IPFS 的 5ku grants 要过来,这无疑是对我本人巨大的资源消耗。如何衡量公共物品是否值得资助、审批流程和优化是一个长期课题。只要涉及到资金,小到 Grants 大到项目融资,一定不会是一个简单轻松愉快的过程。
  3. 普朗克周会时间确实存在过长或者不可控的情况,实际上务虚部分大都是治理或者社区发展这种公共事务层的讨论,流程上是可以考虑拆分主要由公共事务组来参与以提升工作效率。
  4. 除了资金上的帮助,对项目实际工作上的(运营、开发等)协助有限。这块我会联合 LXDAO 社区 onboarding 人才到普朗克项目组,其实 wwei 就是我们这边推过去的。

最后,一个人可以跑的很快,一群人可以跑的更远,尤其是在远程办公的情况下。一方面,收入的稳定性,在项目没有稳定下来之前,社区是一种保障。另一方面,一个人的独立开发者,时间久了可能会产生双重焦虑,除了收入不稳定带来的焦虑之外还会来自工作产出带来的焦虑。我个人的经验是通常会高估自己效率和产出,时间一久可能会对自己的预期落差产生一种失落感。如果有社区,大家还会相互扶持鼓励,如果独立作战,是会比较容易放弃或者终止,甚至产生心理问题。所以 JQ 也不必完全拒绝社区,有空、希望得到帮助还是可以随时回来看看的。

3 Likes

理解,确实是客观情况。。。

确实可以想一下 【成立、参与社区的原生目的之一:‘成员之间互助’ 我们现在做的怎么样了?】

对了,另外想说下, ‘CNX Incubator 主理人’ 是否‘太利它’ 完全取决于具体的人,说直白了就是每个人基于自己的机会成本做权衡。不过很显然普朗克中的大家应该会更希望remix CC发展的更好,如果参与 CNX Incubator 主理人的工作影响到了让remix CC的更好,那其实也不是普朗克的大家所希望看到的。
另外我理解remix cc 首先要对 remix 负责就好了,其他的都没有那么必要。
另外不赞同的点是 不再参加普朗克周会, 当然如果有日程冲突那就跳过普朗克周会,否则可以采用旁听的形式参加(文档等都不是必须的,遇到感兴趣的就参与 遇到不感兴趣的就跳过 或者先离开)且主要议程过完后就可以随时离开的(一星期也就会花大约30分钟吧)

嗯,非常喜欢JQ的沟通方式,直接干脆,社区的多样性就是要能够给不同诉求和出发点的同学以不同的帮助和协作方式,每个人阶段不同,诉求会不同,个人也经历过类似JQ的阶段,非常焦虑,为了稳定工作和确定性,付出了很多很多。
所以非常理解,尊重每个同学的选择,CNX是一个利他+阶段匹配就利己的工作,如果JQ阶段的诉求是更高的确定性,需要更多投入到原来的几个事情,那理解也支持的。
我分享下我个人的真实感受,可能是阶段不同,我在去年4-1决定离职,不再为公司工作,而是裸辞,决定完全自己探索,并没有设定限制做什么,凭着本能和兴趣,七七八八做了一些,因为过往追求稳定性得到的安全感,和为了安全感付出的代价,一直在斗争,直到Covid让我醒悟了一些,人生可能很短,做点追求安全感之外的,说不定更好玩?并非说教,因为自己为了追逐这个,埋头工作了十几年,发现跳出来后,也不是不安全,当然,每个人阶段不同,期待每个人能释放自己潜能,发挥最大功率,获得自身安定和安全的同时,也能利他一些。
不知道说的是否合适,不过确实是坦诚沟通,期待JQ还能一起探讨技术和新东西。

以我的经验来看,我感觉每周花在周会上的时间不止30分钟。而且我在普朗克呆的时间越长,花的时间就越多。刚开始就只是同步下 Remix CC 的进展,撑死也就十分钟。剩下的时间我基本也没怎么听,听到感兴趣的会稍微留心下,不感兴趣就左耳朵进右耳朵出。那段时间我还可以专注于 Remix CC,甚至一边听周会,一边还能敲代码。但越到后面,参与度就越高,很多事情我不知道也知道了,不想分心也被动分心了。更何况社区还有潜规则,就是你得参与公共层治理,这消耗的时间精力就更多了。我这还算参与少的了,别人参与的比我更多。

2 Likes

这个我年初想说,普朗克作为国外信息与开发者桥梁其实挺好的。现在国内情况就是要就是全新人找不到事情,或者白嫖,要就是老人已经有项目,分不出精力。现在基本没有一个上升的途径,除非项目招人,所以忽视这个路径挺难做的。

1 Like

之前开了很久会议,比较有同感 :jo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