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愿池项目和 Plancker 关系及状态说明

许愿池项目最初来自于 DALI + 社区,目前分为线下推进和线上推进部分,线下对应的是乌鸦的愿望广播站 和 以及与线下社区进行连接的部分。而线上对应的则是许愿池概念下的可信中立协议的设计。

许愿池(愿望之池the Wishing Pool)作为一种概念,旨在通过区块链技术,激励人们积极提出、支持和实现各种与公共物品相关的愿望。同时许愿池也可以作为一种社区间的公共品,希望可以促进社区间的协作,让公共品更好的从社区中诞生。许愿池鼓励更广泛的社区参与,让每个人都有机会提出、支持和实现自己的愿望。

许愿池目前阶段有的进展:

  • 有多次的会议讨论的 组织和参与
  • 对许愿池的协议化机制投入时间进行设计
  • 在 东京 黑客松上以 许愿池作为参赛设计对象,设计机制
  • 在 Zuzalu 以许愿池作为建设话题进行交流
  • 在 Edcon 上准备并Superdemo 许愿池的概念和机制设计

许愿池和 Plancker 社区的关系:

  • Nicholas 和 Link 作为社区的核心贡献者参与跟进,社区投入了时间、精力和资金(CBI 和 出行报销)资源进行支持。

目前许愿池链上协议部分的进展状态:

  • 链上协议部分在 Edcon 阶段进行了一版机制设计,后续未继续开展。
    目前 Link 处于需要进行更多具体案例和思想脉络的研究,暂停针对机制本身进行设计和开发推进的状态。继续参与但是不在主导状态。

状态原因说明

  • 当下我没有足够多的研究知识可以支持我设计出来有趣有效有用的协议。

我的个人说明
我对于一个好的web3协议理解至少有下面 3 个特性:

  • 可信中立:credible-neutrality
  • 有效用性:能够明确知道具体促进了哪方面的改善,并且协议用户的确需要使用。协议运行结果和设计目标一致。
  • 可持续性:靠博弈和内部驱动力 ,而不是靠外部的刺激

许愿池链上部分设计目标是为了找到社区的共识愿望,而我对于能否通过可信中立的方式构建的协议内的博弈关系,从而有效驱地驱动协议用户可持续性得去找到共识的愿望 这个大前提之下的机制设计还没有很好的想法。

当前的机制设计都没有贴着人性和博弈关系在走,而是贴着一种为构建未来美好世界奉献的心态,而这种心态我认为并不是可持续的。所以这也是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让我困惑的点,因此我认为最初在机制中设计的捐赠作为系统核心驱动并不是那么可取(不具备可持续性)。

不仅要为世界好,而且要知道怎么真的让世界变好。这也让我最近对于一个新的主题“有效利他主义 Effective Altruism“ 产生了兴趣。我也认为此刻的我更适合深入去做一些相关的研究。

协议的设计是需要具体的目标的,每个协议都只解决特别具体的一个小问题,而不是直接可以去构建一个未来的社会关系,那需要 制度、机制、协议、产品 等多方面共同努力,而不是单个协议可以去做到的。

接下来计划

  • 设想以研究和实验的方式来驱动许愿池计划推进
    • 对协议、愿望相关案例、思潮 进行深入研究
    • 根据研究的结果进行实验设计和尝试
  • 暂停直接深入到具体的协议设计

相关的资料链接:
许愿池 Notion :

许愿池@大理 Notion: